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十二位岐山籍圣祖将落座岐山《中华圣祖园》

发布时间:2025-01-13  来源:博客中国

十二位岐山籍圣祖将落座岐山《中华圣祖园》


第一位   轩辕黄帝

1619236609241.jpg               

人文初祖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今陕西岐山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因成长于岐山姬水流域而改姓姬。黄帝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以黄帝与岐伯对话成书的《黄帝内经》是中华医学之圣典,生年118岁,逝世后葬于桥山。

第二位   医圣岐伯

16192367633054.jpg        

       医圣岐伯,今陕西岐山人,华夏中医始祖,黄帝恭请为臣,遵为天师,与黄帝一起,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

       第三位   古公亶父

 16192368946043.jpg       

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轩辕黄帝第17世系孙,中华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史称周太王,据《诗经·绵》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发展农业生产,使姬部落逐步强盛起来。生子有三,长泰伯,次虞仲,三季历,古公卒,季历立,季历卒,姬昌立。历史留存的周太王陵和周三王庙至今位于岐山脚下的京当镇岐阳村。

第四位   吴王泰伯

 1619237038618.jpg        

泰伯(公元前1285年—公元前1194年),今陕西岐山人,轩辕黄帝第18世系孙,系古公亶父长子,泰伯奔吴,高让雄图,天伦信美,谦让开拓,至德天下,大道楷模,被天下所称颂,定居无锡梅里,引导当地人民兴办农桑水利,教化文明,建立勾吴国立为国王。无锡泰伯庙、苏州泰伯庙、无锡梅村泰伯庙,岐山叩村太伯庙及益店太伯庙、涝川太伯庙、东坡太伯庙,南营高庙,都是为纪念泰伯而修建。

第五位   吴王仲雍

16192370976767.jpg        

仲雍,又称虞仲,今陕西岐山人,轩辕黄帝第18世系孙,系古公亶父的次子,与兄长泰伯为遂父王心愿出走江南,落脚于无锡、常熟一带,开发农耕,传播文明,共建古勾吴王国,其兄泰伯辞世后被拥立为吴国第二代君主。仲雍与兄长泰伯一样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他们谦恭礼让、开拓进取的精神,被大中华历史所传颂。

第六位   西北侯季历

16192372023975.jpg        

季历,今陕西岐山人,轩辕黄帝第18世系孙,系古公亶父少子,周文王之父,于公元前1231年即位西伯候,季历承古公亶父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开疆拓土,很快使姬部落崛起。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而死。

第七位   周文王姬昌

16192373264151.jpg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今陕西岐山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轩辕黄帝第19世系孙,其父季历辞世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史称周文王。周文王承继祖业,囚羑里,演周易,发现“元、亨、利、贞” 这一天道法则,并引申为人文思想,建构了中华民族“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文化政治体系和“本分之德、亨通之德、利他之德、诚信之德”的人文品德体系,为中华民族建构了一座神圣的精神文明殿堂,周文王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襁褓,周文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与奠基者。文王执政期间,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外收虞、芮,灭黎、邘,内克明德慎罚,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葬于毕原。 

第八位   周武王姬发

16192374425947.jpg        

周武王姬发(  ?—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今陕西岐山人,系周文王次子,轩辕黄帝第20世系孙,文王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武王继承父王遗志,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消灭残暴腐朽的殷商王朝,开辟了大公至信、道义流行的西周之文明盛世,被后世尊崇为一代明君,驾崩后葬于周陵。

第九位   周公姬旦

16192375394575.jpg       

周公旦,姬姓,名旦,今陕西岐山人,系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轩辕黄帝第20世系孙,史称"元圣"。武王卒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时逢管叔、蔡叔、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反叛的“三监之乱”,周公奉命出师,三年平叛,在摄政期间,继承其父周文王弘扬天道的思想法则,坚守"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政治理念,制礼作乐,营章建制,开创了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先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历史对周公礼仪从政最美好的赞颂,在辅佐成王七年后还政。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墓葬群。

第十位   召公姬奭

1619237717894.jpg        

姬奭,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同袍兄弟,今陕西岐山人,轩辕黄帝第20世系孙,史称召公,与周公旦一起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时,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并与周公旦一起摄政当国,平定叛乱。召公在治理其辖区之间,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爱戴,《诗经·召南》《甘棠》篇是对召公功绩的历史记载,后人以"甘棠遗爱"来称颂召公廉政爱民的不朽功绩。周成王辞世后,召公姬奭继续辅佐周康王姬钊,开创了"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其文明治国的思想理念深受后人崇拜。

第十一位   周成王姬诵

16192378133209.jpg        

周成王姬诵(?―前1021年),姬姓,名诵,今陕西岐山人,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周朝第二任君主,轩辕黄帝第21世系孙,继位之初,年纪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推行“礼制”,封封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的江山。公元前1021年,因病驾崩,在位22年。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第十二位   周康王姬钊

1619237908217.jpg        

周康王姬钊(?~公元前996年),姬姓,名钊,今陕西省岐山人,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姬诵的儿子,轩辕黄帝第22世系孙, 周朝第三任君主。初封太子,由召公奭、毕公高辅佐,正式登基后,继续推行先祖的“德治”与“礼制”治国理念,天下安定,百姓安康,与其父亲成王被历史同称誉为"成康之治"。公元前996年,在镐京去世,安葬于毕原。

《中华圣祖园》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工程,她将完整地、系统地、唯一地展现轩辕黄帝和他的后裔们缔造中华文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中华文明的真相,将不再是秦皇汉武或唐宗宋祖们的鼓角争鸣,而是大公至信、道义流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上古文明。

中华文化的自信,将不再是被帝制所裹挟千年的孔孟之道,而是周文王所奠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文化政治体系和“本分之德、亨通之德、利他之德、诚信之德”的人文品德之自信。


上一篇:“小小书包大大梦想”公益活动,助力青少年文化传承


下一篇:“强国复兴有我”全国青年爱国宣传行动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