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土降真香考略(二)
海南土降真香考略(二)
作者:祁少雄
香降真香一词最早见于《仙传》:“唐宋本草失收,宋唐慎微始增入之,而不着其功用”。唐慎微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生于嘉祐年间(约公元1056—1063年),在元丰五年至六年(公元1082—1083年)间著有《证类本草》,集宋以前之本草大成。该书后经历朝修订,沿用近五百年之久。
上溯唐慎微之前的一百多年,北宋丁谓(966―1037 年)等皇家贵族圈里,降真香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为皇家贵族、文人雅士所推崇。与唐慎微同朝的黄庭坚等人,用降真香合香,制作香丸,不乏高手,为后世留下不少著名香方。虽然,医药类草本到宋代唐慎微时才收入降真香词条,但降真香作为香料收录于其他典籍,一直被官方和民间所使用。之所以没有收入医方,从台湾著名香学研究学者刘静敏《宋代〈香谱〉之研究》一书《香谱》与类书的关系里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记载香料的《香谱》在唐慎微之前有列属食货器用,有归属谱录类,有归属杂艺类,也入农家系统等,不收录于本草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降真香在唐慎微之前没有记载和存在。
再说鸡骨香。《广东新语》载:诸香,有曰鸡蹢香,枝条似鸡距故名。一曰鸡香,一曰鸡藤香,一曰鸡骨香。说的是鸡蹢香有一种叫法为鸡香,还有一种叫法为鸡藤香,还有一种叫法为鸡骨香,那是因为它的枝条像鸡距而得名。因而可以排除鸡骨香不是降真香的说法。在可查阅的历史资料里,除了鸡藤香别名为鸡骨香外,还有沉香和降真香也都有鸡骨香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形状像鸡骨的香品。但形似鸡骨的降真香究竟藏身何处?李珣曰∶ 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国。其香似苏方木,烧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入药以番绛紫而润者为良。朱辅《溪蛮丛笑》云;鸡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今溪峒僻处所出者,似是而非,劲瘦不甚香。《真腊记》云∶降香生丛林中,番人颇费砍斫之功,乃树心也。李珣是五代时期医家,祖籍波斯,于隋代来华,入唐后改姓李,精通本草和香药,专门收集由国外输入之药物,编成《海药本草》,受到后世医家尊重。李珣所记载的降真香有两个出处,即南海山中和大秦国。
南海山中应是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大秦国即古罗马。李珣关于降真香的出处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香药的贸易记载基本吻合。海南岛处南海之中,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也是著名的香料产地。苏东坡和陶劝农并引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粳稌,不足于食。由此可见海南在古时香料贸易的鼎盛。香贸的商贾有来自余杭的巨商,也有在海南休整、补充给养的波斯、占城、阿拉伯商人。番人在海南采购本地香药,连同安息、龙脑、苏芳木、番降等香料一同转运广州、泉州等对外开放贸易港口,赚取巨额利润。因为是番舶所携带之香料,故无论是番人在海南所采购之香药还是来自番邦的香料,在广州、泉州等对外贸易港口的市舶司登记,一律被视为番香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李珣关于降真香“入药以番绛紫而润者为良”的特点描述,这与海南黄檀所结的香外表特征尤为吻合,紫而润的番降很可能就是海南土降真香。(待续)
(作者简介:祁少雄,号妙香山人,海南人。民建海南省第六,七届委员会旅游文化委员会委员。政协文昌市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曾任国企高管,大学兼职副教授等。长期从事旅游文化运营管理和研究等相关工作,著有《万宁美食词典》一部。近十多年来,潜心挖掘整理海南香文化历史,对海南常见的各种香品有较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对海南沉香产业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并为省政府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