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和规范广场舞的健康发展
如何引导和规范广场舞的健康发展
广场舞作为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方式,在促进社区和谐、增强居民体质、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广场舞的普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场地紧缺、噪声扰民、管理不规范等。如何引导和规范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有关部门和机构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与宣传引导
1.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广场舞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或规范,明确活动时间、地点、音量等要求,以及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广场舞参与者和周边居民的法治意识。
2.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媒体、社区公告、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宣传广场舞的积极作用和文明参与的重要性,倡导“文明健身,健康不扰民”的理念。
鼓励广场舞团队学习和推广文明、健康的舞蹈,避免过于激烈、不雅的动作,营造和谐、文明的氛围。
二、场地规划与设施建设
1.科学规划场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广场舞等群众健身活动的需求,合理规划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地。
鼓励利用商业广场、企业和社区场地、边角空地等社会场地资源,为广场舞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2.完善配套设施:
在广场舞活动场地增设座椅、照明等设施,为参与者提供便利。
加强室外广场适用电源、夜间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场舞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三、噪音控制与管理
1.设定合理的活动时间:
广场舞活动应尽量避免在早晨和晚上的高峰时段进行,以免影响周边居民的休息。建议夏季开展活动不早于7:30、不晚于21:00,其他季节不早于8:00、不晚于20:30。
在中考、高考和国家公祭日等特殊活动期间,应暂停活动或调整活动地点和时间。
2.控制音量:
广场舞活动应严格控制音量,避免对周边居民造成噪音干扰。活动声源处音量最高不超过60分贝,倡导健身活动期间佩戴耳机。
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加强对广场舞活动噪音的监测和执法力度,对超标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
四、自我管理与社会共治
1.鼓励自我管理:
积极引导和推动建立广场舞协会等文化体育社团组织,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
吸纳广场舞团队负责人、文艺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代表参与广场舞管理,协商制定和落实相关管理规定。
2.建立沟通机制:
广场舞团队与周边居民之间应建立沟通机制,就活动时间、音量等问题进行协商,确保双方利益得到平衡。
鼓励广场舞团队主动与社区、物业等部门沟通合作,共同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
五、创新与发展
1.推广创新舞蹈形式:
鼓励广场舞团队在舞蹈编排、音乐选择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广场舞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需求。
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创作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广场舞作品,推动广场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加强培训与交流:
加大对广场舞骨干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
举办广场舞比赛、展演等活动,为广场舞团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广场舞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广场舞的健康发展,使其在满足群众健身娱乐需求的同时,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
暂时没有上一篇
暂时没有下一篇